四川的隐形冠军们



川之大,装得下也留得下

四川省下辖21个地级行政区、183个县级区划,大都全国知名。

川之大,产业和投资都留得下。四川虽大,但产业集群特征明显。成都连续9年获得《环球时报》总评榜系列“最具投资吸引力城市第一名”。而且在落地实施产业“建圈强链”行动后,更是聚焦集成电路、新型显示、高端软件等20个重点产业进行精耕细作。

川之大,不多些算力怎能装得下?计算力即生产力,计算力有多澎湃,生产力才能有多璀璨。四川是中国三大动力设备制造基地,四大电子信息产业基地之一,且已形成电子信息、装备制造、食品饮料、先进材料、能源化工等五大支柱产业。

四川的隐形冠军们

“天府之国”四川是经济大省,也是数字经济大省。2019年10月,四川首批入选“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”,并因此定下“小目标”:到2022年,力争全省数字经济规模超过2万亿元,占GDP比重达到40%。




在此其中,“隐形冠军”群体已崭露头角。德国人口8200万,与四川省相仿;德国面积35.76万平方公里,较四川省略小。德国的崛起,依靠工业革命,更依靠“隐形冠军”,在全球3700多家制造业隐形冠军企业中,德国约占三分之一以上,而四川也同样不缺少“隐形冠军”——专精特新“小巨人”企业。2021年,四川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“小巨人”企业133家,总数已达207家,涉及电子信息、装备制造、能源化工等多个重点产业领域。

华为就是这些“隐形冠军”背后的“显性冠军”。2019年华为与四川双流成功牵手,华为(成都)物联网云创新中心在双流落户并正式投入运营,可谓是“天作之合”。也正是从那时候开始,随着5G网络和技术的逐步普及,物联网应用开始全面开花,人们在生活中的各种习以为常,开始改头换面以“智慧”的方式重新出现。



华为(成都)物联网云创新中心


此后,类似的城市产业赋能平台(产业云创新中心)相继落地四川,华为成都软件开发云创新中心、绵阳·华为数字经济联合创新中心为推动成都、绵阳两地的产数融合、产业创新升级提供了源动力,助力近200家各级专精特新企业数字化转型、降本增效,解决了当地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最后一公里的问题。

不仅如此。背靠重庆,作为达州融入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的“桥头堡”城市大竹县,也落地了县域智慧城市创新中心,助推大竹县提升城市治理和服务水平,催生新技术、新产业、新业态、新模式,实现产业转型升级。



华为大竹智慧城市运营指挥中心概念图

建圈强链的明线和暗线

“隐形冠军”只是缩影。

“建圈强链”才是四川产业发展的主题。联东U谷成都医学城科技企业港一期,引进了54家企业,“三医”关联企业聚集度达到95%,建立起了真正的“上下楼就是上下游”的专业园区。

此外,成都经开区聚集了一汽大众、沃尔沃等10家整车头部企业,以及大众发动机等300余家关键零部件企业,形成了汽车产业全链发展。

但这也只是“建圈强链”的一条明线,加速产业生态与创新生态融合,则是另一条暗线。鲲鹏计算产业生态入川两年多,据相关产业生态发展报告数据显示,2020—2021年鲲鹏计算产业生态带动实现总产值近百亿元。预计到2025年,四川鲲鹏计算产业生态带动总产值可达千亿元。同时,就带动增加就业情况来看,鲲鹏计算产业生态是带动就业显着增加的成长性产业,预计2025年鲲鹏计算产业生态系统合计带动就业近30万人。



成都鲲鹏生态基地

建圈强链的组合拳

一条明线和一条暗线,已基本勾勒出四川产业发展的思路。“建圈强链”是产业生态,已落地的双流物联网云创新中心、软件开发云创新中心、四川鲲鹏生态创新中心等是创新生态。两者融合既是“建圈”也是在“破圈”,既是“强链”,也是“补链”和“延链”。

另外,这还是一套组合拳。以成都智算中心项目为例,生态落地的最后一公里已经被打通。四川与华为合作,采用“一中心四平台”的模式,实现产业生态与人工智能的融合,即以人工智能计算中心为基础,同步打造公共算力服务平台、应用创新孵化平台,产业聚合发展平台和人才培养平台。

其中,“成都昇腾人工智能生态创新中心”的成立,将在成都智算中心的基础上,承担公共算力服务、应用创新孵化、产业聚合发展、科研创新和人才培养等职责,为企业、高校、科研院所、政府部门等提供人工智能算力;并联合四川高校院所、高科技企业共同发展人工智能产业,树立更多创新应用标杆、提升城市人工智能产业影响力。

2022年,华为还将在四川落地欧拉创新中心,进一步推动基础软件生态走向成熟。由此可见,华为不仅在着力于“根技术”的研发,也是为四川创新生态培养“种子”企业。两者融合将以无处不在的智能、无处不在的科技创新,激活四川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投资兴业,支撑心中有“数”的四川产业生态发展升级。

(来源:四川日报)


*
*
*
*
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