7月30日,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首次提出,发展“专精特新”中小企业,加快解决“卡脖子”难题;9月2日,北交所宣布设立,定位于服务创新型中小企业,聚焦专精特新;12月1日,《四川省“十四五”金融业发展和改革规划》印发,明确提出推动专精特新“小巨人”企业上市融资。
一年来,越来越多的专精特新“小巨人”马不停蹄地奔赴资本市场,开启发展新征程。
01 整体表现较好19家“小巨人”前三季度实现盈利
工信部公布的三批国家级专精特新“小巨人”企业总计4762家,其中有337家已在A股上市,来自四川的上市“小巨人”共有21家,包括成都16家,德阳、乐山、绵阳、眉山、内江各1家。
四川上市的“小巨人”分板块来看,主板上市4家,科创板7家,创业板8家,北交所2家。值得一提的是,仅在2021年,四川便有6家“小巨人”企业成功登陆科创板,展现出四川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科创实力。
从行业来看,21家上市企业分布于九大行业。其中,机械设备5家,生物医药4家,国防军工、电力设备各3家,汽车2家,环保、计算机、家用电器、通信分别有1家。
今年前三季度,除中寰股份(17.110, 0.05, 0.29%)外,20家披露了三季报的“小巨人”企业累计实现营收169.7亿元,归母净利润25.57亿元。报告期内,17家企业营收较去年同期实现增长,14家企业净利润实现增长,整体表现较好。
具体到个股,极米科技(548.660, -1.34, -0.24%)前三季度实现营收26亿元,归母净利润3亿元。截至12月9日收盘,公司最新收盘价突破600元/股,成为川股“股价王”。此外,刚刚在北交所上新的长虹能源(136.350, 6.10, 4.68%),前三季度营收也超过20亿元,同期实现归母净利润2亿元。
上述20家上市企业中,仅有纵横股份(32.000, -0.38, -1.17%)一家前三季度出现净利润亏损。
02 分布于15个市州全省专精特新“小巨人”共211家
除了这21家上市公司之外,四川还聚集着众多专注于细分领域、且极具发展与成长潜力的中小企业。截至目前,全省共有211家企业入选国家级专精特新“小巨人”企业。
这211家企业分布于全省15个市州,成都以110家独占鳌头,绵阳、德阳、眉山分别有23家、17家、12家。
这其中,制造业企业有99家,占比超四成,其业务范围涵盖汽车制造、医药制造、专用设备制造、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、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等多个制造领域。
此外,有34家企业属于研究与试验发展行业,业务涉及芯片、无人机、机器人(10.450, 0.17, 1.65%)等前沿科技领域。
值得一提的是,在它们之中,已经有不少企业正在向资本市场发起冲刺。例如,沃文特、龙华薄膜、一通密封均在创业板IPO排队中,宏明电子、锐成芯微等企业也已进入上市辅导期,长仪股份、东方水利目前是新三板创新层挂牌企业。
03 区域分布不均衡市州“小巨人”如何破局?
近年来,四川专精特新上市企业区域分布不平衡,成都“一市独大”的问题尤为凸显。
四川民营经济研究院副院长、省工商智库咨询委员会副主任杨骞指出,成都与其他市州的差距主要体现在两方面:从区域要素角度看,成都作为资源要素高地,聚集各类信息、人才、金融等资源,市州的资源要素相比差距太远,使企业的成长受到了一定限制;其次,企业自身的竞争力和发展力也存在明显差距。
杨骞认为,未来要真正发挥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,缩小区域间的差距,着力点应放在市州,尤其是要抢抓北交所成立的重大机遇。
杨骞指出,全省中小企业超过1.6万户,国家级专精特新“小巨人”数量不到2%,未来发展潜力巨大。而这些广泛分布于市州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,不仅是产业链、供应链的关键环节,也是民生保障和社会稳定的基础。鼓励它们到北交所上市,实现资产证券化,不仅有助于促使企业规范发展,同时更能够集中精力做好主业,为产业发展提供支撑。
“如今新赛道已经建好,谁准备得更充分,谁就能跑步前进。”杨骞说,各市州政府要加强统筹谋划,对标北交所上市标准和门槛,对企业进行定点培育、精准培育。
对于中小企业普遍存在的法人治理不完善、主业发展不突出、竞争力发展力不足、企业规范化程度不高等问题,要充分借助专家、中介机构的力量,为其提供帮助,真正做到“缺什么补什么”。对于企业自身而言,也要对标这4个方面,有针对性地进行突破。
(来源:华西都市报)
电话:85582003 85589148
传真:028-85220331
地址:四川成都市高新区萃华路89号成都国际科技节能大厦A座9楼