专精特新,能否成为中国科学仪器行业的推进器?

  专精特新,能否成为中国科学仪器行业的推进器?

  “专精特新”的出现绝非偶然。

  这两年,无论政府还是民间,大家的目光都聚焦于一直萦绕在我国科技创新领域的一些问题。而要解决问题,光喊口号肯定是不行的,得有一系列配套的政策措施。

  “专新特精”的提出看来应是国家开出的又一剂“药方”。

  而这剂“药方”的矛头对准的关键命门之一,是那些看似冷门的“短板”,也就是一些平时可能不太受人关注,譬如一些精密科学仪器。




  从工信部已经公布的第一、二批专精特新“小巨人”企业名单可以发现,里面不乏科学仪器企业的身影。对这些“小巨人”企业,从2021到2025,中央财政将累计安排100亿元以上奖补资金。

  在“专精特新”小巨人申报需要具备的条件当中,其中对经济效益的要求:即上年度企业营业收入在1亿元至4亿元之间,近2年主营业务收入或净利润的平均增长率达到10%以上,企业资产负债率不高于70%。对于不少科学仪器企业而言,这应该算不上是一个非常苛刻的门槛。真正较劲的地方,一个是专业,一个是创新。也就是说要长期专注于某些细分领域,精益求精,不断创新,乃至最终突破一些关键核心技术,最终成为细分赛道上的“小巨人”。

  譬如,入选第一批专精特新“小巨人”企业名单的江苏天瑞仪器股份有限公司,虽然该公司有着较长的仪器产品线,但在政府公示名单的“主导产品”一栏中只有一项——能量色散X射线荧光光谱仪。正可谓“一招鲜,吃遍天”。

  实际上,全球范围内,科学仪器产业的发展一直存在着两条路径。

  一条是以赛默飞、丹纳赫等为代表,依靠资本运作,最常见的手段就是并购,快速扩张,一统天下。而且一次成功的并购,往往能够立刻带来股价上涨,效果立竿见影。

  另一条路则是以一些德国、瑞士仪器公司为代表,这些公司一般规模不大,公司总部几百人左右,在当地可能就是一“乡镇企业”。但它们长期聚焦于某一专业细分领域,例如元素分析仪、离子色谱、温控产品等,持续创新,进而形成了强大的技术壁垒和产品品牌,同样成为全球市场中的佼佼者。

  那么中国的科学仪器究竟该走哪条道路,企业家们自然是仁者见仁,智者见智。

  现如今,“专精特新”这一提法的提出,有识之士可以细品其中的滋味。有一种观点认为,国家现在需要补齐产业短板,谁能去做修补短板的那个人,谁就会获得更多支持,就更容易成功。

  当然,科学仪器乃至整个高端制造领域的“补短板”完全靠政府资助也不现实,资本市场的助攻也是必须的。新三板通过设立基础层、创新层、精选层,正在成为孵化“专精特新”企业的重要平台;科创板则专攻像半导体、新能源等“硬科技”,助力解决当前国家发展面临的难题。

  最后想多说一句的是,国家这段时间又是敲打教培行业,又是对互联网反垄断,其实这对于科学仪器产业而言,可能反倒是利好。没有了赚快钱的地方,资本才能来这里赚慢钱不是。不久前,创始人为俞大鹏院士的金竟科技 (一家专注电子显微镜领域的科学仪器制造商) 完成数千万元Pre-A轮融资,我们期待这样的事情未来会更多……


(来源:仪器经理人)

*
*
*
*
×